“儿童癌症之王”神经母细胞瘤的现状与未来

医世界   2023-06-13 23:38:27

“儿童癌症之王”神经母细胞瘤的现状与未来

人人都该拥有公平的机会和获得健康的权利,但对于罹患罕见病的人群来说,通过健康的路途却不那么顺利。由于发病率低,罕见病患者始终面临着疾病难诊难治的重大困局:据统计,罕见病患者的平均确诊时间高达5年;同时,罕见病的治疗手段仍较为有限,且医疗费用高昂。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而每个深受罕见病困扰的患儿背后都是一个负重前行的家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就是这样一种罕见的、儿童颅外实体瘤,其发病率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由于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迅猛且治疗难度大,常被称作“儿童肿瘤之王”,尤其对于高危及复发难治的患儿,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远期生存较差。

全球范围,神经母细胞瘤的主要患者群体是婴幼儿,接近85%的患儿确诊时小于5岁,极少数病例的确诊年龄超过10岁。在美国、英国和欧洲,神经母细胞瘤已被认定为罕见病,在中国该疾病尚未被纳入罕见病目录。

儿童“隐形杀手”,亟需被“看见”

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中国0-19岁的患者中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率仅为5.9/100万;患者总数占儿童恶性肿瘤患者总数的8%~10%。但因神经母细胞瘤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却高达15%,成为了亟待应对的儿童“隐形杀手”。

神经母细胞瘤异质性强、临床表现多样,不同危险度分组的患儿预后差别较大。一项中国研究显示,中低危组的患儿经治疗后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85.1%-91.3%,5年总生存(OS)率更达到95%以上,但高危患儿的情况不容乐观,5年OS率不到50%,5年EFS率低于40%。高危患儿和他们的家庭正在等待更好的治疗方案,以迎来生机和希望。

创新疗法涌现,迎来精准治疗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要想彻底杀伤肿瘤细胞,患者需要进行包括化疗、手术、放疗和移植在内的多模式综合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虽然能降低肿瘤负荷,但无法改变疾病朝复发和难治发展的倾向。目前针对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的标准治疗包括化疗和手术为主的诱导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和放疗为主的巩固治疗,及以减少微小残留病灶复发为目的的维持治疗。然而,经过传统的治疗,HR-NB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较低,复发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肿瘤复发,通常预示着比初诊时更加凶险的病情,复发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不足1年。因此,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神经母细胞瘤急需更精准化的靶向治疗手段。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创新疗法的涌现,以及越来越多儿童肿瘤学专家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深入细化研究,神经母细胞瘤或将迎来令人鼓舞的精准诊疗时代。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推出了最新版神经母细胞瘤专家共识,新共识结合国际最新进展对临床诊断评估和治疗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明确推荐高危患儿使用GD2单抗作为维持治疗阶段的药物。

创新抗癌新药,带来治愈希望

作为一种靶向药物,GD2单抗可以特异性地识别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上的GD2靶点,与之结合后触发多重免疫学效应,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目前,达妥昔单抗β是唯一一款在中国获批两类适应症的GD2单抗,适用于1岁或以上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及伴或不伴有残留病灶的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有研究数据表明,达妥昔单抗β治疗高危、复发/难治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安全性良好,长期生存获益显著。

目前国内研究也在有序开展中,海南和天津医疗先行区于2021年开始进行了达妥昔单抗β的“先行先试”用药,37例初治高危和复发/难治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接受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高达89.2%。安全性数据显示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未来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或将迎来治愈希望。

早发现早治疗,遇见美好未来

儿童肿瘤的治疗重在早期发现,但早发现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家长缺乏对儿童肿瘤的认识,而幼儿患病时又无法准确表达对疾病的感受。这就导致病情发现不及时,很多患儿就诊时已经是晚期。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肿块、出血等相关症状时,家长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就医。早诊早治,患儿获得更好的预后,对于后期治疗和恢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一位儿童的未来都拥有着无限可能。然而,无情的疾病却让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命旅程变得晦暗。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让“罕见”被更多人看见。当创新药物变得更可及可负担,当整个社会为患儿和家庭提供更多支持,被罕见病困扰的孩子们终将迎来充满治愈希望和健康成长的未来。

声明:本文仅作为了解相关资讯使用,不作为任何医疗建议和商业用途。如该资讯信息被用于了解相关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不承担相关责任。

参考文献:

1. HOWLADER, N., et al. 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1975–2009 (vintage 2009 populations). 2012.

2. Bao P, et al. Recent incidences and trends of childhood malignant solid tumors in Shanghai, 2002-2010. Chin J Pediatr, 2013, 51(4): 288-294.

3. Ni X, Li Z, Li X, Zhang X, et al.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cancer incidence and access to health servic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22 Sep 24; 400(10357): 1020-1032.

4.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CCCG-NB-2021方案,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2,43(7): 588-598.

5. Su Y, et al. Treatment and outcomes of 1041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neuroblastoma who received multidisciplinary care in China. Pediatr Investig. 2020 Sep 27; 4(3):157-167.

6. Moreno L, Rubie H, Varo A, et al. Outcome of children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neuroblastoma: A meta-analysis of ITCC/SIOPEN European phase II clinical trials.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7 Jan; 64(1): 25-31.

7. Park JA,et al. Targets and Antibody Formats for Immunotherapy of Neuroblastoma.J Clin Oncol. 2020;38:1836-48.

8. 达妥昔单抗β注射液说明书

9. Ladenstein R, et al. Interleukin 2 with anti-GD2 antibody ch14.18/CHO(dinutuximab beta) in patients with high-risk neuroblastoma(HR-NBL1/SIOPEN):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8; 19: 1617-29.

10. Ladenstein R,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Dinutuximab Beta-Based Immunotherapy in the SIOPEN High-Risk Neuroblastoma 1 Trial (HR-NBL1).Cancers. 2020, 12, 309.

11. Ladenstein R, et al. Oral Presentation. ASCO 2019.

12. Mueller I, et al. Tolerability, response and outcome of high-risk neuroblast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long-term infusion of anti-GD2 antibody ch14.18/CHO. MABS. 2018; 10(1): 55-61.

13. Lode H, et al. Oral Presentation at ASCO 2019.

14. Yuan X,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f GD2 monoclonal antibod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high risk or recurrent/refractory Neuroblastoma. China J Metastatic Cancer, 2022, 5(1):14-20.

推荐